深圳市華典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龍華區深圳北站匯隆商務中心一號樓9樓
總機:0755-29484600 15019285948
郵箱:mail@huadior.com
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啟示
發表日期:2018年11月2日 信息來源:華典智慧 瀏覽:9841
1、當代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缺陷
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發展過程經歷了早期管理理論、行為科學時期管理理論、“管理理論叢林”和當代管理理論四個主要發展階段。其中當代管理理論是建立在當代社會實踐的現實基礎上的,立足于對當代管理實踐中產生的現實問題的分析、探討和總結,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系下對以往管理理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其內容最為豐富,論證最為深刻,方法也最為合理。
當代管理理論主要分為目標管理理論、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績效管理理論和知識管理理論。美國著名企業管理專家德魯克最早提出“目標管理”這個概念。目標管理是一種通過使組織成員親自參與工作目標的制定來實現“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標的管理理論。目標管理需要遵循三個步驟:制定目標、實施目標和評價目標。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有菲根堡姆博士提出,他認為“全面質量管理是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并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制造和售后服務,把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的體系。”即“全員參與”、“全方面的質量管理”和“全生產過程”的管理。績效管理理論是指以企業業績和員工效率為主要考核和評價標準的管理理論,它一般包括四個主要步驟:績效計劃、管理績效、績效考核和獎勵績效。知識管理管理理論是指研究將新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知識生產力并使知識的輸出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理論。知識管理理論顯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
當代管理理論在現實企業的經營中被廣泛的傳播和應用,一方面使企業實現了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大規模、專業化經營,另一方面管理理論自身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經營中出現的問題也暴露出當代管理理論的缺陷和不足。
對于目標管理理論而言,首先由于組織內部的許多目標難以定量化、具體化,而且組織環境的可變因素越來越多,組織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這就使得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組織目標難以制定。其次,目標管理的哲學假設不一定存在,在公司的員工中,個體人的差異性是比較大的,不同人對工作的態度、動力甚至是相反的。這就使得單純的x理論和y理論面對了一種實踐操作上的窘境。再次,目標的設定便少了靈活性和機動性,在日益多變的經營環境中可能會增加成本管理。最后,對員工的獎懲并非都是按照目標的完成程度來進行的,這就使得目標管理的效果大大降低。而對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而言,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實踐操作上的可能性。由于全面質量管理對公司領導人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很高,所以在很多公司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對績效管理理論而言,首先量化的績效考核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企業,因為績效工資鼓勵員工之間的競爭,破壞員工之間的信任和團隊合作精神,因而就不適合“靠團隊才能完成任務”一類的公司。另外,如果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不強,員工就可能會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例如在私下面見客戶時,為增加訂單、提高自身績效而以公司之名做出很多子虛烏有的口頭承諾,或者恰恰相反,為了在單位時間做出更多績效,以各種理由推卻那些“付出時間多、獲得回報少”的項目,從而損害公司形象。知識管理理論是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大背景而提出的,它的核心和基礎是知識,這就缺少了對人性的關懷。
總之,當代管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的豐富和發展,但是作為一種產生于工業文明時代、將增加企業效益作為直接目的的單純的實踐的理論和工具,它只是一種經營的手法和管理的手段,因而它不可能達到關于人的生存的終極性的領域,也就不會激發出令員工寄托心靈和生命的崇高的信仰感,所以它們自身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這就需要管理理論與哲學和宗教相結合,即管理理論哲學化。
2、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對當代管理哲學和企業經營的啟示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與當代管理理論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從宗教信仰的高度來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的,而且稻盛和夫本人也是自己所建立的企業文化的踐行者。這種企業文化體現在經營上就是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
稻盛和夫受基督教影響,相信造物主的存在,相信靈魂的存在,也相信命運的存在,這些思想理念影響了他的世界觀。然而,受到中國儒家思想和石門心學的影響,稻盛和夫又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責任和使命。
稻盛和夫吸收了佛教、儒教、神道教、基督教的思想而形成了它的經營哲學,這四大宗教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宗教顯然是佛教。首先,在現實的企業經營中,稻盛和夫從“利他至上”的哲學命題出發,把“企業員工及其家庭的幸福”而不是企業的效益放在第一位,這樣反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其次,依照佛教“普度眾生”的慈悲大愿,稻盛和夫將自己的哲學理念無償的灌輸給自己的員工。他定期與員工展開關于經營企業和人生的哲學交流,不斷用自己積極的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影響和改造員工,消除他們的煩惱和疑惑。在人生態度上,稻盛和夫吸收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并與基督教思想相融合,認為人有既定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努力工作,多行善布施,這樣就可以使得靈魂得到凈化和提升,通過因果法則,人的命運也會發生改變。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稻盛和夫提出了“循環共生”的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將這一思想運用到現實的企業經營中來。
總之,稻盛和夫構建了一個哲學高度的涉及世界本原、人生目的和意義、人地關系等的系統的經營哲學,并在這種哲學理念的指導下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具體的制度體系和方法途徑,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的結合了起來。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過度強調方法和手段的管理理論和企業經營,首先缺少的就是哲學高度的思想理論。它的缺失導致員工在具體的工作中感受不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也就無法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后的結果是,他們也將工作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其次,當代管理理論和企業經營的直接出發點和目的大都是企業效益,這就忽視了創造企業效益的人,從而員工便充當了謀求企業效益的“工具人”。所以,管理理論和企業經營應當將“經營的人”放在首位,一切以人為中心,并且對“人”進行培養和改造,使其與企業文化相契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企業文化本身應是“利他”的,是積極的。
最后,要將企業文化和現實經營聯系起來。管理理論的哲學缺失就如同是百層大廈之地基缺失,但是單單建構起哲學理論還是遠遠不夠的。管理哲學理論一旦建立起來,就要用它作為指導進行具體的施工建設,進行企業管理制度、企業規則、企業組織和團隊等具體建設。總之是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驗證理論,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結論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不是在書齋里想出來的純粹的理論,而是稻盛和夫在畢生所秉持信念的指導下,在不斷地實踐中,通過對成功經驗的總結、失敗經驗的吸取而摸索出來的充滿了智慧的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的經營哲學。
稻盛和夫從宗教信仰的高度建構起來的“敬天愛人”的經營哲學從對天地宇宙的敬畏出發,強調自然的客觀規律;同時哲學最終目的回歸到人自身,注重現實人生的生活,并且對人的存在、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以及人的靈魂等問題作了回答。對于現實生活,稻盛的經營哲學強調人的主體性,鼓勵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求人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修行,并且為此在公司創立了能最大程度發揮人的主體性的阿米巴經營制度。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思想對于當代管理理論和現實的企業經營無疑是一縷陽光。當代管理理論和企業經營大都是從現實的生活出發,以企業盈利為直接目的來建構自己的相關理論框架和管理制度,這就過分強調了作為技巧性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根本性的東西,即“戰術重于戰略”了。所以,當代管理理論和企業經營一方面要嘗試將理論哲學化,從哲學的高度來建構理論,從而為自己的理論提供本體論上的支持,使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就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高度的幸福感,而不僅僅將工作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另一方面,要以指定的哲學高度的戰略為指導,制定達到這種高度的具體的制度和方法。具體的,在選擇哲學理論和構建具體的方法時,我們應當注意的有:
(1)哲學高度的理論必須是與現實人生密切相關的。哲學從本質上是一種理論活動,但是管理卻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所以,在選取哲學理論時要注意避免陷入哲學思辨,而應當與現實的人文關懷緊密相連。
(2)所選擇的哲學理論雖然從內容上來說都是終極的,不需要也不能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來驗證,但是理論與理論之間不能有矛盾沖突。
(3)謹慎對待涉及人性問題的哲學理論選擇。人性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哲學主題,不同的哲學流派和宗教對其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現實生活和經營中,將人性的“善”與“惡”糅合起來的理論,即承認人性中有善亦有惡的理論多能適應現實生活中復雜的情形。因為“惡”的存在實際上是承認了“人非完人”,使人有了“祛惡”的驅動力,加強自身的修煉;“善”的存在為指引人對現實生活充滿感恩,激發人的潛能,提升人的幸福感提供了拉伸力。這一“善”一“惡”的組合,就為“利他”的修行提供了自然的合理性。將其運用于實踐經營中來,有利于加強團隊的紀律建設、愛心建設,從而為提升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企業效益做了最高的理論上的鋪墊。
(4)在具體的方法和制度建設上,所選擇的方法和制度一定要與企業文化緊密結合。一方面,不同性質的企業所要求的企業的文化會有所差別。另一方面,不同的企業文化一定要有與之相協調的執行方法和制度。例如,對團合作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企業就應當盡量避免選擇績效考核模式。
總之,探討和分析當代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全面分析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基礎上,借鑒稻盛和夫的成功經驗,提出在構建成體系的管理哲學方面應注意的問題和可采取的方法,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合理地構建管理哲學,并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不斷驗證和發展管理理論,是本文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